收藏我們
Company Dynamics
為了落實“中國制造2025”基本國策,促進我國制造業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發改委在2017年提出服務向制造發展的基本思路,2019年明確提出制造業與服務業兩業融合,鼓勵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今年3月,我參加了中物聯組織的一個標準審查會,其中就有一個關于物流業與制造業兩業融合的項目,物流業是服務業,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制造業與物流業如何融合的問題,在行業中并未形成廣泛的共識,并且出現理解上的偏差,不知如何入手等問題。這是本文寫作的初衷。
01正確理解兩業融合的內涵
兩業融合,主要是指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其根本內容是指制造業與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信息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多方面的緊密結合,打造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標志的工業4.0版的中國制造業。
某工業制造物流中心
關于兩業融合基本內涵,2019年發改委等15部委的文件表達得已經非常清楚,主要是指制造業企業向服務業延伸,提升制造業企業的柔性化和韌性,促進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這里有兩個基本意思,其一是延伸業務范圍,即引導制造業向服務業發展,一方面,是要改變過去制造業過于單一的生產經營方式,改變制造業過于“實”和“硬”的基本格局,引導制造業向“虛”和“軟”的方面發展。比如要引入資本,通過資本改變生產模式,擴大生產規模;比如要引入“互聯網+”,實現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信息、數據和軟件的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則是擴大業務范圍,具體就是制造業企業要向服務業發展,把產品生產制造和服務結合起來。如典型的C2M生產模式,就是根據用戶需求定制產品,直接越過流通批發環節,實施定制化服務;又如加強售后服務,通過售后服務挖掘企業的利潤潛力等等。其二是改變生產模式和策略,要通過引入“系統”、“軟件”和人才,引進現代物流技術,進行技術革新,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如引入數字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數字孿生技術,3D打印技術等以提升產品的研發能力,引入智能物流技術以提升生產的效率和保障產品質量,應對日益增加的定制化的需求;通過建設智能制造系統以大幅度提升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成本等。
所謂高端制造是與低端制造相對應的一種說法,是工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制造業的顯著特征是高技術、高利潤、低污染、低排放,以提升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優勢。一方面,高端制造是面向高門檻和高技術產品的產業,這些產品往往對質量要求很高,需要采用高端的生產工藝與設備才能完成,如飛機、航天器、高鐵,芯片等,這些產品,制造門檻高,工藝復雜,質量要求高,風險大,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掌握。另一方面,面對普通的民用產品,高端制造的重點在于提升產品的定制化水平,提升產品的生產質量,降低陳品成本,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兩業融合的核心內容就是要通過通過引入資本、人才、技術,通過不斷創新,通過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以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升產品的利潤率,大幅度擴展企業的業務范圍。
02正確理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虛與實”
兩業融合的出發點,還在于強調我國的基本國策,就是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是本,而服務業只是手段和工具而已。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我國的經濟結構已逐漸形成以服務業為主以實體經濟為輔的基本架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占比已經超過60%,并且還有增加的趨勢。這里所說的服務業,包括很大的范疇,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典型的如金融業(銀行、股市、樓市、債市等)、文旅餐飲業(教育、文化、旅游、餐飲、娛樂、體育等)、交通業(航空、鐵路、汽車、航運等)、物流業、零售業(超市、電商等),房地產等。
服務業的高度發達,將不可避免使實體經濟空心化。以房地產為例,過度金融化的房地產政策,使房價象脫韁野馬,持續多年瘋長,形成價格與價值扭曲。大量資金涌向房地產,不斷推高住房價格。不僅使實體經濟舉步維艱,也限制了中心城市的活力。我國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優秀人才的流入,長此以往,城市將失去活力。
引導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將有效防范經濟過度服務化和過度由實向虛轉變所產生的潛在危害。經濟過度服務化其實就是虛擬經濟過度繁榮,實體經濟被逐漸邊緣化的一個過程,這對于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就是由于走了這樣一條路,導致現在制造業空心化,經濟發展難以持續,危機不斷,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虛”與“實”是事物的兩個方面,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在他的《道德經》中提出“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著名論斷,對今天處理各類事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從根本上講,制造業與服務業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系統。他們一個代表“實”,一個代表“虛”。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使其恰到好處,就是我們今天推動兩業融合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在服務業占據相對主導地位的現代產業組織體系下,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引導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這是制造業向高端、綠色、高效方向發展的基本方略。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們普遍不理解西方社會過一段時期就會出現“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本上講,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必然產生的結果,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就如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環往復一樣。當虛擬經濟過熱時,市場必然會進行調節。當調節失敗時,就會產生“金融危機”。典型的例子,當股市過于繁榮,就會產生泡沫,實體經濟又無法支撐虛擬經濟產生的泡沫,此時,獲利資本必然會集體出逃,進而會導致股市下調,嚴重的就會發生踩踏,產生股災。當虛擬經濟過度發達時,適當的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進而發展實體經濟,就是一種人為的主動調節,這種調節意在延緩金融危機的發生。顯然,這種調節作用是有限的,必須限制在一定幅度和范圍之內。
所以,兩業融合不是強調各自發展,也不是強調服務業進入制造業,而是強調通過融合服務業,使制造業變大變強,以此推動制造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由虛向實發展。
一個過于“實”的實體經濟將缺乏動力和活力,其結果是低效的,需要引入“虛”的手段使其換發蓬勃生機。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就是因為過“實”而缺乏快速發展的動力,被西方國家遠遠的甩在后面。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通過引入資本和投資,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中國經濟恢復了活力,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期。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如果一味的務虛,我國經濟將不可避免走向西方“空心化”的老路。
幾十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科技和金融霸權優勢,大肆收割全世界的財富。但令其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們一步步舍棄制造業的同時,也加快了貧富分化,極少數掌握了科技和金融命脈的精英,獲得了此前無法想象的財富,尤其是當互聯網進入成熟期以后,財富的收割變得更為簡單和快捷,少數人的財富增長以“億”計數,年收入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而廣大的老百姓每月收入仍然只有數千美元,而物價飛漲,實際生活水平逐年下降。更為絕望的是,由于制造業的空心化,想要制造業回歸已變得極其困難,甚至毫無意義。就像一個賭徒,常年混跡在賭場,已經習慣了賭場上日進斗金的生活,再要其回歸工廠勞動,每月拿著可憐的一點工資,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接受的。資本即是如此,制造業的低利潤、低增長、低回報等特征,無法與風險投資,如股票和期貨等,相提并論,即使有人愿意去從事制造業,也缺乏資本的支持。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面臨的世紀難題。
03正確理解發改委的幾個文件的含義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工程院關于印發《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工信部聯產業〔2016〕231號)的通知。首次提出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改革方向。特別指出,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有利于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明確提出要推動服務向制造拓展,搭建服務制造融合平臺,強化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服務業只有與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過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這份文件首次將兩業融合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主要是從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的實際出發,引導我國服務業如何支持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出了綱領性建議。
以上兩份文件的發出,看似是主客顛倒,實質是想表達一件事:即制造業和服務業如何尋找出路。一方面是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另一方面是服務業積極服務于制造業。其中心議題是制造業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轉型升級,如何做大做強。
2019年,發改委等15部委《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發改產業〔2019〕1762號)發布,提出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在這份意見中,主要還是強調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鼓勵發展新業態,創新新模式,發現新路徑。正是因為社會對制造業如何向服務業延伸缺乏正確的理解,鼓勵探索就成為政策實施的重點。
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部委《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政法〔2020〕101號)印發,明確要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務,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指導意見》從四方面提出夯實筑牢服務型制造發展基礎的措施。一是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引導制造業企業穩步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水平,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二是完善服務規范標準,加強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應用,促進服務型制造健康規范發展。三是提升人才素質能力,強化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構建服務型制造人才體系。四是健全公共服務體系,聚焦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推動相關平臺建設,強化服務支撐。
機械手拆碼垛系統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國制造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應該指出的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實際上早就存在。為什么要以文件形式重新正式提出呢?我理解這是從國家層面回答我國制造業向何處去的問題。到了2016年,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了新的歷史階段,由于我國制造業成本大幅度上升(主要是人工成本),導致低端制造業大量向東南亞、印度及其他低成本地區遷移,如何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我國制造業由低端到到端的轉變升級?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廣東、上海、浙江、福建等制造業大省提出了騰籠換鳥的策略。然而,對制造業究竟如何升級,很多企業是缺乏準確認知的。可以說國家發改委的這些文件具體回答了這些問題。
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勞動生產率低,2018年的統計資料,我國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28974.93美元/人,僅為美國19.3%、日本30.2%和德國27.8%;其二是主要產品產品質量低,如合格率,加工精度,產品使用壽命等,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其三是利潤低,盡管我國的工資水平相比于發達國家仍然偏低,但我們平均利潤卻只相當于美國的50~60%。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度差是一個根本原因。如金融服務方面,融資難是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普遍問題,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將錢貸給房地產等來錢快的行業,這又直接導致制造業企業不敢也無能力投資創新和購買新設備,從而無法改變低勞動效率的現狀;又如人才培育,大學教育與企業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大學人才不愿意到制造業去成為普遍現象,另一方面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對物流與信息化而言,制造業由于利潤低,無力引入現代物流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反過來又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未完待續)